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互联网正掀起第二次开放浪潮

互联网正掀起第二次开放浪潮

作者:中欧商业评论 时间:2011-5-31 点击:

极富洞察力的领导者们总是能够从陈词滥调中发现深邃变革,从新潮概念中捕获切实商机,正如同他们在平台和开放中所做的那样。互联网所要解决的是朴素的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的问题,不过是用新的方法。于是,对特定问题域的新解法就形成了创新,它意味着打破旧的、形成新的供需关系。

供需之间的依赖死锁,是创新的最大羁绊。这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BBS时代,一个活跃社区或者版面的形成就是借助于阅读者和发帖者之间的正反馈循环而逐步达成的。这是商业逻辑,无关技术,但技术变革带来更好的润滑剂,提高正反馈的增益,使得原本无法成立的商业逻辑得以成立或者效率更高。

这种从无到有的创新,被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命名为“破坏式创新”。成功的破坏式创新者通过创造出让客户或消费者具有更低进入门槛的服务,而胜出那些运转在旧商业逻辑上、进行持续性创新的企业。

创新2.0的结实力量

开放平台就是破坏式创新在应用开发领域的解决方案。因为打破依赖死锁所需的成本可能会很高,中小开发者无法承受,而通过向中小开发者共享并注入自己拥有的庞大资源,帮助他们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打破依赖死锁,实现破坏型创新,这就是开放平台。

通过大大降低开发者在破坏式创新实践中取得成功的门槛,开放平台这种新型的创新模式一举赶超了传统企业的内部创新模式,吸引了全球目光,引导了创新模式的潮流。我们把这种新型的创新模式称为“创新2.0”,而创新2.0的出现和成功,也是一种破坏型创新。

苹果公司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巨大成功的取得便是践行这一模式的典范。应用商店模式相比传统运营商的SP(服务提供商)模式以及传统手机厂商的定制开发模式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破坏式创新。苹果赢了,因为破坏式创新的法则是“后来者居上”。应用商店很简单,但苹果用相当于诺基亚四分之一的研发成本就取得了六倍于后者的利润,这就是开放平台创新2.0结结实实的力量。开放平台的开放与开源软件的开放是不同层次的。苹果手机的软硬件都是封闭的,却丝毫不影响苹果应用商店成为移动开放平台的事实领导者。

这是一个需求稀缺的时代,每个人都被过载的信息和繁琐的软件所困扰。我们不希望尝试更多,我们不想在选择中迷失。因此,激发用户需求并把这些用户资源开放,是最有价值的开放。这正是苹果所做的—它成功激发了用户在移动终端“玩”应用的需求,使得开发者有机会去满足这些需求并因此获利。Facebook也是这么做的。每个月有70%的Facebook用户会使用Facebook平台上的应用,这就是成功的、有价值的开放,因为它实实在在地给开发者带去了用户资源。

我们在这里论及的开放,是对平台开发者的全方位开放。在美国,这股浪潮由Facebook在2007年5月的开放平台战略引发,经由苹果于2008年7月上线的应用商店带来的移动应用开发领域,接二连三的神话将开放平台不断推向高潮。在这股浪潮的带动下,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也走上了开放平台之路,但业界在这条路上却是那么地步履维艰。

但是,开放平台之上的新经济关系同样受到长尾经济的局限—虽然已经超越了帕累托分布的分配失衡,但依然无法进一步解放和提升个体生产力,从而使长尾超越头部。这一伟大目标,也许需要人类对于社会生产和组织的理论及实践上有新的突破才有可能达成。

中国开放平台的两次浪潮

2008年的第一波浪潮  早在2008年1月,搜狐就高调推出了“博客+开放平台”的搜狐博客3.1版,其核心就是所谓“搜狐博客开放平台”。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开发“小插件”(Widget)放到搜狐个人博客上的“开放平台”用处不大。在这个生态圈里,包括了搜狐、小插件开发者、博主和读者四个群体。然而博客的主要业务逻辑是博主写文章,读者看文章。比之既有的增进博客功能的模块,引入这个“小插件”平台对于促进“博主—读者”逻辑并无增益。我把这个问题称为长尾化不足。也就是说,博客这个长尾业务在应用推广方面富集不到足够的资源。

当年的4月,进军中国的聚友网(myspace.cn)宣布开放。聚友的博客属性加之其在中国式微的影响力,导致此举亦未能在业界掀起一丝波澜。6月,Google中国宣布了“开放平台战略”,意在推动其OpenSocial标准引领开放平台潮流。但是谷歌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没有过硬产品支撑的技术标准是不会成功的。这也是OpenSocial和Android命运截然不同的原因之一;第二,技术标准既不是开放平台成功的理由,更不是开放平台最核心的价值。而Google因为过于纯粹的技术导向收获失败。

真正在国内掀起开放平台一波高潮的是校内网—这个中国曾经最成功的SNS(社交网站)之一。校内网在2008年7月发布了开放平台战略,后来的开心农场游戏取得巨大成功。然而时至今日,校内网已经改名人人网,开心农场也已被腾讯收入囊中,好戏已经落幕,观众只是隐约记得当年日夜偷菜的疯狂。

校内网以及其后51网的开放平台,因为复刻Facebook的经验而取得一定成功,但遗憾的是,由于大环境、经验以及心态等诸方面问题,并未能取得开放战略的持续成功。其后开心网不开放平台而靠自主研发抢车位和偷菜尽领风骚,反证了前者并未成功地把开放平台的先发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其间,还有康盛创想试图借助其旗下SNS产品UCenter打造一种“分布式”的开放平台,称之为“漫游”。UCenter使得个人站长可以方便地搭建一个SNS网站,康盛创想的意图是把众多SNS网站的资源汇聚起来,让这些SNS的用户都可以到康盛创想的开放平台上去安装应用。“漫游”的思路是新的,但遇到的问题是旧的。和搜狐博客开放平台类似,康盛创想的“漫游”未能解决业务长尾化不足的问题。

2009年3月,雅虎中国也宣布推出“雅虎关系”开放平台的计划。然而开放平台是业务成功的结果,而不是业务成功的原因。当时我曾撰文指出“开放平台不是伟哥”。当年10月,“雅虎关系”宣布彻底关闭。

随着2009年10月腾讯收购开心农场、2010年8月腾讯收购康盛创想,各家SNS或坚持不开放(如开心网)、或倒闭(如雅虎关系)、或政策趋向封闭(如人人网),国内的第一次开放平台浪潮就此消退。

2010年的第二波浪潮  南派翘楚淘宝网2008年底宣布实施开放平台计划。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2010年底,淘宝开放平台上已拥有11万注册开发者,每天淘宝API调用数达到7亿次,并产生了诸如好店铺、淘大奖等数十个年入百万级别的应用。

2010年7月,新浪微博开放平台正式上线。北派元老新浪网的这一举动被看作是第二次开放平台浪潮兴起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同年8月,网游公司盛大推出开放平台,与游戏开发者共享盛大的玩家资源。9月,一向以封闭的跟随式创新而著称的腾讯更是推出了其社区开放平台。经过短短数月的运营,便造就了诸如“梦幻海底”这样日活跃用户数超过1000万、单月分成超过500万元的应用神话。

曾经风靡白领群体的SNS开心网,也推出了开放平台并逐步降低了接入门槛,无奈时机不再。刚刚上市的奇虎360一口气推出了团购开放平台、桌面应用开放平台、浏览器应用开放平台等一系列开放平台。以2010年为界,国内的第二次开放平台浪潮宣告到来。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8月中国移动Mobile Market的上线,标志着运营商也开始加入到移动互联网和开放平台的大潮中来。2010年3月,中国电信也宣布上线了其手机应用软件商城“天翼空间”。不过,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游戏规则下,运营商还需要摸索。

去伪存真谈“开放”

对比国外从Facebook到苹果、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开放平台之路,国内开放平台的两次浪潮令人回味,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导致开放平台失败的两个教训。

两个教训  首先,拥有一个成功的业务是开放平台战略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在这一点上,企业通常会犯两类错误。第一类错误是因果颠倒。一上来就以构建一个平台为目标,而不是从一个业务方向做起;或者把开放平台战略当成是业务成功的法宝,而不是专注于先把业务做大做强,这是极大的错误。没有一个强劲的长尾业务所富集的巨大资源,无论你如何开放都不会有一点吸引力,最终平台也会随着业务一损俱损。

走向平台的最佳路线图是从一个业务角度进入,通过不断做大,富集资源,在合适的时机开放。正如Facebook所做的那样,开始不过是一个校内照片打分网站,逐步建立关系系统进化为SNS,走出校门聚合千万用户,最终才开放其巨大的用户关系资源。

在苹果之前,包括诺基亚在内的一众手机厂商无数次试图打造应用商店模式,却都铩羽而归。而苹果在很好地解决了市场、发布、收费等问题后,整个应用商店模式才得以畅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苹果投入巨资打造了一个开放平台,通过应用商店模式把自己的高端用户资源与众多开发者共享,拯救了这一模式。

第二类错误是试图一蹴而就,没有把开放平台作为一个战略产品加以投资,急于杀鸡取卵。由于功利心态盖过共享心态,与开发者争利,最终走向双双失败。在这一点上,于内需要平台自律,于外需要法制健全,而目前在国内,这两点普遍较为缺失。有些平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大肆抄袭开发者的创意,为业界所不齿。

开放你的核心价值  开放平台有三个层次,只有真正深层次地开放用户资源,才是最有价值的开放。对Facebook而言,这三个层次是展现层、接口层、数据层。对苹果而言,这三个层次是渠道、SDK(开发工具)、系统软硬件。

有价值的开放,就要开放你最深层的、有价值的资源。如果用户的关系数据是形成应用传播最重要的触及用户的资源,那么就将其开放,像Facebook做的那样;如果分销渠道是最重要的触及用户的资源,那么就将其开放,像苹果做的那样。非如此,无价值。

没有价值的东西,纵然开放又有什么用呢?比如运营商参与到应用商店模式中,就没有利用到它既有的通信用户的巨大资源,因为通信用户和应用商店用户之间没有一个自然转化的渠道。运营商最有价值的资源在于通信业务和能力,如果能够深入探索对VAS(增值服务)、Operator Billing(运营商支付)等方面的开放,必将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当然,要做好这些事情,一直为垃圾短信、恶意扣费所困扰的运营商需要鼓起更大的勇气。


不是所有开放都叫“平台开放”  此外,工具性的业务本身就应该是开放的,但基于这种开放性无法构筑开放平台。比如在线支付业务就是一个工具性的业务,它的成功本来就依赖于其他业务对它的使用。用户只有在需要完成支付的时候才跳转到它的网站上,支付完毕当即离开,因此它只是一个渠道,对用户不会产生丝毫黏性,亦即其不拥有任何用户资源可供开放和共享,也就无法成为一个开放平台。此类业务注定是开放平台的子集或补充,而不是主体。云计算便是一例。云计算通过开放API(应用编程接口)实现基础设施的按需所用,为开放平台提供有益的补充,降低创新的成本。但那些把开放API宣传为开放平台的做法,可以休矣。

三大矛盾无可回避

在开放平台的发展和实践中,有三个深刻的矛盾存在。

开放和封闭的矛盾  互联网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皆因其打破疆界,将长尾延伸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并通过无边界的马太效应富集资源和利润。为了达致足可富集充足资源和利润的马太效应,互联网采用了开放式锁定的模式—接入开放,数据锁定。年初Google和Facebook为用户数据导出/导入而兵戎相见,就是因为这种开放式锁定所触发的巨大矛盾。

苹果公司更是因其开放性而饱受诟病,这家公司总是采用封闭的软件和硬件。但是,应用商店对第三方开发者的开放程度确实是其他厂商之前所不及的。

在个人隐私和数据挖掘上,Facebook也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开放和封闭这对矛盾。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开放与封闭是相对而生的矛盾共同体。核心业务的封闭是为了应用接入的更好开放。开放和封闭没有非黑即白的边界。一切关乎门槛,做同样的事、把门槛降低一个数量级,就是最大的开放和最具破坏性的创新。

长尾和短头的矛盾  开放平台的主要特点是引入长尾的应用来满足长尾的需求,不过这是宏观结构。而在微观尺度上,每一个业务方向几乎总是一强百弱,极少量的应用赚取了绝大部分的利润,而大量应用入不敷出。

即便以最佳开放平台苹果应用商店来分析,尽管有诸如《愤怒的小鸟》之类十几万美元研发成本赚取千万美金的神话,但2008、2009两年,苹果应用商店里的开发者年收入的平均值只有约3000多美元,中位数则更低至可怜的680多美元。相比之下,典型的iPhone应用开发成本在1.5万至5万美元之间,所以大部分的开发者其实是徒劳无功的。

这就是市场。开放平台遵循丛林法则,赚钱的应用开发者总是那些强者,开放平台只是给了他们一个更加耀目的舞台而已。

蚂蚁和大象的矛盾  开放平台运营商是善舞的大象,平台上的开发者则是蚂蚁雄兵。大象和蚂蚁之间是相互依存及竞合共生的关系。平台不应与应用开发者争食。苹果应用商店业务对苹果年利润的贡献不过区区1%,Facebook则更为慷慨,所有应用都免费接入,无需分成。

但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负面的行径。有些平台或通过举办应用开发比赛收集好的产品创意进行抄袭;或改变政策扼杀初显成功的应用,然后抄袭或者扶植嫡系抄袭;或从一开始就制定不合理的条款限制开发者进入有利可图的领域????违背商业道德的做法不一而足。归根结底,这些平台太小气,一点小钱也要挣,反证其核心业务不挣钱。这种假开放平台是十足的黑店,败坏了行业风气,腐蚀了业界对开放平台模式的信心。

从来都没有救世主。只有同等强大才能赢得平等对话的权利。应用开发者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跨越平台,才能拥有真正的未来。

全球开放平台前景激荡

就全球趋势而言,开放平台的未来有以下值得关注的方面。

平台获利能力将受考验  未来,开放平台是继续保持其战略地位,还是将致力于成为收入支柱?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从苹果iTunes商店的数据来看,应用创造现金流的能力比音乐还有不小差距。如何提高这个数字,是开放平台能否持续繁荣的关键问题。Android规模超过苹果是很快的事。而Google亦在Android中大赚其钱,依旧是其惯常的长尾广告吸金模式。如Facebook这样的Web开放平台的领导者也开始积极探索诸如虚拟货币支付分成等从开放平台获利的方式。

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推动规模的增长,积极探索有益的获利方式,这是未来几年开放平台发展的主要方向。

移动通信IP化时代到来  移动通信全面互联网化(IP化)时代即将到来。通信运营商或将探索出与互联网业务更好的融合和共生之道,转而专注于通信业务和能力的深度开放,在诸如软SIM卡、移动支付等方面建立起新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数年,或将诞生一两个全球性的通信云服务提供商,提供全球统一的、两网互操作的开放接口,实现诸如用户鉴权、支付、定位等一系列能力的全球互通和开放,大大提高通信业务在互联网业务领域的可用性、一致性和易用性。这样的提供商,或从Twilio一类的通信云服务提供商演化而来,或由运营商发起全球性的联盟发展而来。

将产生十数倍的市场规模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物联网的兴起,将开放平台延伸到了新的产业链上。个人周围可联网的智能终端将会越来越多,产生十数倍于现在的市场规模。在智能终端、家电、家居、汽车、交通、医疗、电力等诸多方面,或将看到开放平台的身影。开放平台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这将带来平台和平台之上的巨大机会。

国内开放平台未来迷离

而国内开放平台的未来之路,依旧扑朔迷离。互联网大环境并不宽松,大鳄们开放、共享心态的缺乏,基础设施比如云计算服务的欠缺,整个产业创新能力的不足,都使得这条路更加充满变数。

首先,开放、共享成为一种共识,中小开发者会有更加多样化的机会和选择。无论在社区、电子商务,还是客户端、移动终端方面,都有越来越多的开放平台。但不健康和不成熟的心态必将长期存在。中小开发者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建立和把握自己的核心优势,不被平台控制。

其次,移动互联网还会在一定时间内处于赔钱赚吆喝的阶段。由于中国的付费软件市场形势不容乐观,Android山寨市场横行,恶意软件破坏市场环境的行为短期难以得到遏制。对于中小开发者而言,或做离岸研发,或做企业定制市场,是比较现实的方案。当然,对于极富战略眼光和充裕资金的团队而言,在市场尚未稳定的早期开始布局,往往能够在后期收获惊人的回报。

最后,拥有行业背景或优势的开发者不妨立足既有优势,在某一垂直领域做出创新的产品或服务。比如,结合Arduino开源硬件、蓝牙或Zigbee协议、Android智能手机等技术,打造智能家居或智能交通等解决方案,或不失为一条创新之路。

开放平台的大门已经开启,未来中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必将更加开放、更加繁荣。

刘青焱

爱立信研究院研究员,爱立信实验室(中国)负责人,开放平台实验室联合创始人,重点研究方向为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演进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实践。

开放平台的“长尾经济学”

开放平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切实的经济理想。它建立在互联网长尾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受益于此,亦受其局限。

长尾经济表明,需求曲线正在变得更加平坦,长尾市场的收入和短头市场收入总量相当。(图中曲线1代表需求;曲线3代表收入)

需求曲线的平坦化对某些平台而言不是一个好事情。比如应用的平台。因为应用是具有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不能被约化,从而实现规模化生产。它们只能被更加柔性化、更加个性化地生产。

在没有开放的情况下,平台自身为了生产这些多样化的应用,在需求分析、应用开发、应用运营、软硬件等各方面都需要投入成本。其成本的增长随着需求曲线的延伸而呈线性甚至指数级别迅速增长。所以,一个不开放的平台只能抓大放小,集中精力做好几款最被需要的应用或业务。(曲线4:开放前的成本)

需求曲线平坦化彻底击碎抓大放小的梦想。一个不能满足多样性需求的平台会很快被互联网前进的车轮碾碎,因为它所能够抓住的几款应用或业务的收益甚至已不足以支撑自身庞大机器的运转。


因此,开放平台经济学应运而生。通过引入开放平台,虽然初期成本更高了,但由于第三方开发者分担了研发、试错、运营等高额成本,且更高效率地满足了尾部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大大减缓了平台成本的增长,推迟了成本—收益临界点的到来。(曲线2:开放后的成本)

临界点的推迟给平台带来的最大好处不是从应用中分成那一点利润,而是使其第一次有可能在保持特定满意度的情况下,把核心业务拓展到数倍的用户群体,或者在特定的巨大用户群体中大大提高满意度,从而大幅提高核心业务的市场份额,或建立稳固的市场竞争优势。(直线5:核心业务的发展)